当前位置: 首页 > 微社区e家通 > 海珠区 > 华洲街 > 正文

洪叔讲古丨故乡情水乡事之《吃水不忘挖井人》

| 【记者 温倩茵 实习记者李卓颖】 【原创 谭鉴洪】 【编辑 小明】 图片来源 谭鉴洪 | 2021-07-19 22:23:23




水,是生命之源


夏日已至,滚烫的太阳用力烤着大地,没有一丝微风,矗立堤岸边的细嫩竹子叶也停止了摇摆。村头村尾的浓荫树冠遮挡着直射的热量,村民们在阴凉处散坐着求得一丝丝凉意。经过几年河涌整治,河水清澈明亮,此时若是随手掬起一把水擦擦面,清凉爽快,暑气顿消。


炎炎夏日,村民们又惦记起村中有数口古井的事,这几口古井是我们土华村先民开挖遗留下来的,虽然没有完整的文字记录为证,但是村民们口口相传,每口井都能说出一两个故事或是典故。



直径1.10米的“大井头”古井。(谭鉴洪摄)


一天,我按老一辈村民指点来到崇善大街一口被村民称作“大井头”的古井处,这口井真的很大,井口直径1.10米,有能力供4、5个人用水桶并排打水,井水盈满三米多,清澈甘甜,过去一直供崇善大街上百户农家作生活用水。今日,家家户户都用上了自来水,但村妇们还是舍不得放弃这口井,常围着井头洗衣服聊家常,顺便担水回家拖地抹擦用,小小的井台边成了村妇们聚脚嬉戏骂俏的地方。



村妇还在使用古井水。(谭鉴洪摄)


晨曦,一缕缕阳光穿过村屋小巷的间隙,射进古井台,村妇们又开始熙熙攘攘忙碌着,洗完手中的衣服,又匆匆忙忙赶着上班或是去田间劳动。


谭鉴洪访问90岁老人谭注祥



村中百岁老人大奀叔梁大奀)向我讲述1956年春旱时利用村中水井克服困难的故事。那年春耕将至,稻田却龟裂无水,连田埂上粗生疯长的杂草也青黄干枯。春耕耽误不得,农时迫在眉睫,村民们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百岁老人梁大奀与90岁老人谭注祥回忆春旱往事



大奀叔回忆说,那年正是如火如荼从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转向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一年,正好依靠人多力量大,日夜人工戽水抗旱,力保果园水果有收成。最紧迫要水的是稻田,春旱加上咸潮倒灌,在漆黑夜间用手轻轻挠起水花也能看到点点滴滴闪光,这就是咸潮的现象。开耕办田育秧苗成了急需解决的难题,已经播下的秧苗因抵受不了咸潮侵袭成片成片烂根死掉,全村农业生产合作社社长和社员们必须想办法越过这道坎。大奀叔停了停继续说:“多亏我们先祖好像有‘先见之明’一样给我们留下极为宝贵的财富——就是村中几口公用大井。”



咸潮初现时,社长和社员们一开始用的办法是砍碎芭蕉树碱性碎片撒满稻田“中和咸潮”,这是凭借“老经验”的做法。但这次咸潮倒灌严重,此法效果甚微。


农时季节不等人,该怎么办?


正常情况下,从年卅浸种,到催芽、育秧苗,清明节就要基本完成插秧,进而进入田间管理。农谚所称“立夏,插吾(不)插都罢”意思就是到了立夏还没有插秧就不用插了,插了也是白费人工物力无收成。

大奀叔接着说,正在一筹莫展的时候,村中一智者提醒了各人,何不利用村中公用水井中蓄的水,并且调整育秧地,不去受咸潮影响的大田育秧苗,转而去捞河泥回来,在地堂筑成一块一块育秧地,井水不受咸潮影响,可以担井水一勺一勺浇淋秧苗,既节约用水又能保证秧苗成活。智者一言令众人豁然开朗,大伙说干就干,全村终于赶在立夏前将秧苗育成,完成插秧工作,没有荒废一分稻田。


那场春旱与咸潮倒灌,使社员们体会到在农业生产合作社中凝聚生产力的重要性,团结努力使大家成功赢得了时间、赢得了丰收。


村中传颂着这样一首描述当年的抗旱、抗咸潮的易懂易记的民谣:

食饭啰,笑呵呵。

八个月来无雨落,

田头一样插满禾。


我梦回许多年前,我们的先民们在那水网纵横的平坦滩涂围堤、建家园、择地聚居、繁衍生息不断,先民们挖备水井、润泽家园,先民们挖井滤去污浊,留清澈甘甜在民间,河中鱼虾,河岸垂柳丹荔,岸旁灰砖碧瓦镬耳屋鳞次栉比,河清水净,鹅鸭欢歌。这不是梦中水乡而是生活中故乡。


家乡的水,家乡的人,还有家乡的热土,感受家乡的可亲,亲情的温暖,家乡的水井……




信息时报社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大道南83号汇美商务中心四楼

信息时报社 版权所有(C) 粤ICP备14002173号-1 爆料电话:020-34323111 QQ:800023111 官方微博:@ 信息时报

举报及投诉电话:(020)34323133 邮箱:xxsb_gz@163.com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