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微社区e家通 > 海珠区 > 华洲街 > 正文

“热主角”洪叔讲龙船:传承龙舟文化,需要一代代人的努力

| 【记者 温倩茵】【摄影 叶伟报】【编辑 甄曦】 | 2019-06-08 23:37:49




端午节一到,广州各村起龙、采青、探亲忙。在海珠东部的华洲街土华村龙船活动中,有一位精神矍铄的长者身影,他便是村中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土华村文化保育学者谭鉴洪。多年来,谭鉴洪致力于传承龙舟及其他乡土文化。


洪叔讲土华村龙舟历史及龙舟器物用途。


5岁开始上龙船,结缘70年


今年75岁的谭鉴洪,人称洪叔,虽然已到古稀之年却依旧步履稳健,动作敏捷,每到土华村洪圣诞、祠堂文化节等传统节庆活动,必定少不了他忙前忙后的身影。端午来临,已经和龙船打交道有70年之久的他又再全情投入到各种筹备工作中,牵起龙船节热闹气氛。



土华东约坤甸老龙。


洪叔忆述,由于父亲是掌土华村东约龙船尾艄的艄公,他在5岁的时候就开始随父亲上船,从五月初一到初五都在龙船上度过。到了10岁左右,开始坐在龙船鼓后面舱位扒龙船,“这个位置比较宽阔,也比较安全,最适合新扒仔。”那个年代,很多年轻小伙不上学也去扒龙船,一方面都是土生土长在水乡的农民,亲水爱水;另一方面,龙船节气氛热闹,扒龙船的又是同龄人,还可以吃到丰富的龙船饭,各姓氏村民由此增强了联系,加深了情谊。


到了20来岁,洪叔开始跟父亲学掌艄,“艄公是一个很重要的角色,不仅要熟水性,还要知水线。”俗话说“龙船长,恶出涌”,龙船探亲时要进入各村的水路,河涌窄,转弯多而急,很考验艄公技术,洪叔记忆中最难入村的水线便是天河棠下村。由于传统龙用坤甸木制作而成,相当贵重,在上世纪60年代购买一条就要十多万元,村民都特别爱护龙船,注意安全以免游船途中发生碰撞,故两个老艄公带一个新人,直至洪叔50多岁,他还一直驻守在“副驾驶”的位置,为龙船安全护航。


宣讲龙舟文化,普及到村外大学生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洪叔开始着力保育土华村文化,龙舟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得到重视,洪叔开始给村内中小学生、青年团体宣讲龙舟文化。后来,受众更加广泛,“附近的大学城建起来了,社工服务站也进驻华洲了,不时会开展一些龙舟文化宣讲活动,中大社工研究生、广东财经大学社会学学生都纷纷来做文化调查研究,我也到番禺、怀集等地做讲座把土华村龙舟文化传扬开去。”洪叔说希望力所能及地传承保育土华村历史文化。







洪叔讲解龙头、龙船鼓、罗伞、桡等龙舟器物用途及含义。


展望土华村龙舟文化发展,洪叔说:“传承龙舟文化不是一代人就能做好的事,每个孩子都应该从小认识龙舟文化,知道端午节的来历与意义、龙船如何制作、如何保管龙船百年不毁、龙船装饰的名称与意义以及起龙、采青、探亲、藏龙等仪式的做法与含义……”洪叔回忆,土华村一直对龙船比赛相当重视,在2000年以前称霸新窖镇。由于村中多数青壮年工作忙,作为大众娱乐的传统龙满员难,但标准龙参加竞赛的趋势更劲,以土华村村民为主力的广州骑士队就屡创佳绩,洪叔相信,灵活性强,竞赛气氛浓厚,主力队伍强大的标准龙将成为未来土华村龙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端午节时间短,要做好统筹工作,营造热闹氛围,安排探亲活动,保障安全性都不容易,我希望用自己的经验为村中年轻一辈‘搭桥’,延续与各村的友好情谊,传承龙舟文化中勇往直前、团结合作的精神!” ——谭鉴洪




信息时报“热主角”栏目相关版面,详见2019年5月28日A6版。


谭鉴洪在公众号“微社区e家通海华绿洲”开设“洪叔讲古”专栏,发表《龙船文化知多少》《土华“天后宫”试水,烟雾朦胧两“龙”相撞,竟“撞”出一段兄弟情义》等文章,带读者走进历史的长廊,畅游土华村的过去和现在。


端午节中一连串活动围绕龙船开展。从起龙船、采青、探亲到龙船饼,更少不了各地各村的龙船飯。但在端午节里,有一个被遗忘了的最原始、最传统的民间习俗。


传说五月初五是“五毒”一一蛇、蟾蜍、壁虎、蝎子出动的日子,因此端午节一天大人要饮雄黄酒,顺手把酒点在儿童的额头、胸口、掌心,妇女要挂上装着药料的香囊,孩子们在手臂上缠着五色线以驱邪辟瘴。人们要在各家各户门上插菖蒲,艾叶都是为了祛除晦气,所以,端午节与驱灾辟邪相关。

洪叔话你知:

被遗忘的端午节习俗



【图片数 6】



信息时报社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大道南83号汇美商务中心四楼

信息时报社 版权所有(C) 粤ICP备14002173号-1 爆料电话:020-34323111 QQ:800023111 官方微博:@ 信息时报

举报及投诉电话:(020)34323133 邮箱:xxsb_gz@163.com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